湖北日报讯 (记者文俊、方琳)11月22日,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分别公布了2019年新当选院士名单,其中科学院新增64名院士、工程院新增75名院士。我省共有8人当选。其中3人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5人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北院士总数增至80人。
我省新增中国科学院院士3人,分别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王焰新教授、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原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孙和平研究员、华中科技大学骆清铭教授。
新增中国工程院院士5人,分别是华中科技大学邵新宇教授、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第七〇一研究所徐青研究员、武汉理工大学严新平教授、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杨春和研究员、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李培武研究员。
截至目前,湖北共有“两院”院士80人,数量居全国前列,其中李德仁院士为两院院士。湖北院士人数前三位,依次为华中科技大学19人、武汉大学15人、中科院武汉分院10人。
相关报道>>
邵新宇、骆清铭当选院士
华中科技大学两院院士增至19人
邵新宇院士
骆清铭院士
湖北日报讯 (记者方琳、文俊)11月22日,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分别公布了2019年新当选院士名单,华中科技大学骆清铭教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邵新宇教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截至目前,该校共有两院院士19人。
邵新宇,1968年出生,江苏靖江人,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973项目”首席科学家。2017年12月任华中科技大学党委书记。他长期从事汽车制造关键工艺与装备的理论研究、技术开发和工程应用,主持研发了多种工艺技术创新的车身大功率激光加工装备与生产线,以及整车与发动机制造执行优化数字化平台,取得显著社会经济效益。
骆清铭,1966年出生,湖北蕲春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首批),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际光学工程学会会士。历任华中科技大学副校长、生物医学光子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生物医学光子学教育部网上合作研究中心主任、武汉光电技术研究院院长、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主任。2018年9月任海南大学校长,兼任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主任。他在生物结构、功能及多分子事件信息获取方面做出了较系统的创新性成果。创建了具有亚微米体素分辨率的全脑显微光学切片断层成像(MOST)原理和技术,绘制出亚细胞分辨的小鼠全脑三维神经元联接图谱。建立的全脑介观图谱绘制体系已在脑科学研究中得到了应用,为研究神经元类型、神经环路和脑疾病模型等提供了重要手段。
截至目前,华中科技大学共有两院院士19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7人,涵盖数学物理学部、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技术科学部3个学部;中国工程院院士12人,涵盖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医药卫生学部,工程管理学部5个学部。
聚焦地下水水质研究前沿
地大(武汉)校长王焰新当选院士
王焰新院士
湖北日报讯(记者龚雪)11月22日,中国科学院公布了2019年院士增选结果,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长王焰新当选。
王焰新1963年出生,本科毕业于南京大学,硕士和博士均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1990年留校任教至今。是《地下水污染与防治》国家精品课程、“地下水与环境”国家级教学团队和“环境水文地质”111创新引智基地负责人。王焰新及其团队聚焦地下水水质研究前沿,创新发展了水文地质学理论与方法;选取长江、黄河和海河流域开展劣质地下水成因的长期系统研究,揭示了有害物质在地下水系统中的赋存规律、释放机理和活化机制,近15年来SCI发文量和被引频次位居全球劣质地下水主要研究团队前列,提升了我国在该领域的国际学术地位;提出利用矿物材料和“逆向调控有害物质迁移过程”的劣质地下水质改良新方法,并通过室内外实验和模拟验证其可行性,得到国内外同行认可与应用;基于地下水系统分析、水化学—同位素组成信息提取和溶质运移模拟,建立了地下水示踪新方法和适合我国水文地质条件的地下水污染脆弱性评价新模型,其理论研究成果在供水安全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交通运输工程和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带头人
武汉理工大严新平教授当选院士